知识文章
备\孕\产期
6-9岁学龄童
0-5岁婴幼儿
10-18岁青春期
案例

爱告状和被欺负的真相

时间:2018-07-07 来源:非比儿童

9月份就要上小学的小豆豆在非比成长营中表现聪明伶俐,积极向上,就是常常找老师告状,大多是说同学打她,我们继续观察、等待时机处理。在几次告状未果后,有一天因为几个同学在打闹玩耍的过程中手里拿的东西无意中碰到了她的眼睛而大哭……看起来这次的事件格外严重,而且涉及到眼睛安全也很危险,另外告状是普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阻碍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动性。现在是集中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这次我们用心理剧的方式再现情境并与同学们分析事情的经过,发现打闹过程中小豆豆一直停留在打闹现场里,任由高年级男生们在她身边穿梭和挥舞玩具,首先我们发现小豆豆对可能发生的碰撞等危险缺乏预测,置若罔闻;其次,她一直哭喊地“打我了”,其实是男孩子们无意中碰到她的,他们无意伤害她,她混淆了“碰”与“打”的概念区别;第三,她夸张地哭喊吓到了男生们,也让这些男生感到害怕和莫名奇妙,一方面害怕被老师批评,另一方面又觉得好玩。同学们对小豆豆会有如下感受和可能的行为:大部分同学因为小豆豆在别人玩的过程中自己不知道躲避,被撞以后又告状而不喜欢她;很多人觉得她 “怕碰”像瓷娃娃,还爱告状,与她在一起自己要倍加小心,太累太危险,想“离她远点,免得连累自己”;个别同学觉得她哭起来很好玩,没事的时候可以玩“招惹她哭”,可能会很有趣……经过进一步深入沟通了解,原来由于她个子矮小,姥爷和妈妈都很担心她在外面会受欺负,所以经常问:班里有没有人欺负你啊?老师管不管啊?担心她打不过别人,就教她:别人打你你就大喊大叫吓唬他,去告诉老师…… 

壮壮是3年级男生,是我的老邻居,经常听到她妈妈抱怨孩子在学校常被欺负,老师也不管,11年暑假送过来上课的时候左脸很大一块抓痕看得我也心惊心疼。入营两周后一天夜晚,他妈妈怒气冲冲的给我打来电话,用了2个小时诉说孩子在成长营受伤了,要求对方家长给看病赔偿,抱怨孩子太懦弱、胆小,甚是心痛和烦躁。我却心中狐疑,发生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没人向我报告?一天下来并未发生冲突矛盾啊,而且壮壮根本说不出对方的名字……第二天到校看到被他指认的伟伟额头有一道寸长的划痕,而壮壮的伤是在额头靠近发迹处比大米粒还小的一块破皮,伟伟及其他同学听说“打架”都很诧异,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是“闹着玩呢”,而且伟伟不知道自己划伤了壮壮,并且对自己受伤也完全没有在意。通过心理剧呈现,我们惊讶地看到壮壮把伟伟拍他肩邀请他入伙玩游戏错误理解为伟伟“打”他,出于自我保护他反手打了伟伟,而伟伟则没发觉还继续试图拉他玩,结果伟伟的行为被壮壮投射(理解)成伟伟要进一步攻击他,对伟伟做了更严重的“回击”,之后伟伟糊里糊涂地被打了几下后“放弃”拉他入伙而结束拉扯。壮壮则认为自己打赢了伟伟,狙击成功。但是回家后被细心的妈妈找到了“被打”证据。以往在学校他每次告状都被班主任老师批评,所以他不敢告状了,要自己解决,结果这次“成功”竟然也还是被妈妈释义为“被打”,感觉很失败。 

豆豆和壮壮都是因为家长过度强调“自我保护”而把精力在防御上投入太多,壮壮年龄大遇事靠“告状”来解决问题,遇到波折的经历更多,忙着为他解决各种问题而不胜重负的老师为了不强化他的告状行为,而采用不理睬的方式,他在没有获得正确帮助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方式解决,一方面要满足妈妈的情绪和要求:不受伤、不被欺负,使得每天精神处于高度应激(紧张)状态,严阵以待,使他不能做到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人进行联结,甚至不知道相处半个月同学的名字,心理发展严重阻滞在此,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势必影响智能、社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对同学进行凶狠的“还击”,如果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长大很可能对别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犯罪。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对于豆豆来说,告状可以吓唬同学,使自己感觉强大;妈妈整日忙于工作,甚至很少见面,告状可以获得女性老师的关注和怜爱,可以在老师那里找到妈妈的感觉,所以“告状”是个很好的事,因此会在有意、无意中寻找“被打”的机会,只是年龄小的她还不知道她将因此被团体排斥,如果不及时干预,这样的行为模式会带到成年,未来同学、同事关系都难以相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如果认定某种思维公式成立,就会潜意识找寻公式成立的证据,壮壮妈妈和豆豆都有这样的局限性,看不到不同的结局和可能性使事情难以好转。并且经过深入探讨,发现壮壮妈妈自己小时候经常被欺负,所以对于儿子是否被欺负过于关注,这也是妈妈小时候的情节需要进行处理和成长的地方,不然这样的担心和焦虑依然会时常影响妈妈的情绪和与壮壮、甚至是与壮壮老师及同学的关系,而又难以自制。 

孩子们告状的内容比较多的集中于“被打”“争东西”“违反规则”等几方面。违反规则的报告通常是孩子在表现“我知道正确的规则是什么”,向权威传达“我做对了、我会做”,期待获得肯定、表扬和关注。这种类型的告状至少有两个情况需要区别处理,一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对于这部分儿童要给予肯定,同时注意如果表扬过度会强化告状行为,养成不良习惯影响人际关系,随着发展也可能就不正常了;二是评估这名儿童是否缺乏父母对他的正确关注?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孩子的好表现才能长久、稳定。 

对于“打我”“抢东西”等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首先建立安全意识,比如别人打闹时你要注意躲开等;其次引导孩子细致的理解何种情况为“打”何时为“碰”,什么是“有意”“无意”等概念;最后建立物权、你我等边界概念,这是孩子社会化的基础。孩子是在交往中学习和锻炼,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不要介意一时进退,家长有时要能接纳吃亏,不介入到孩子的关系中,不盲目建议孩子的具体做法,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实验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的任务是创造时间与孩子亲近,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补充所需的概念或者帮助其理解。 

另外,爱告状的孩子中有一些孩子是由于婴儿时期触觉发育不够,肌肤比较敏感,导致“怕碰”而告状,这样的孩子也表现为不爱洗脸、洗澡等,需要做觉知适应性训练。最后,家长做成长会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很多“勿需有”的情况或事件影响。而对于家长靠自身能力却难以改善的情况,要尽早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避免情况恶化,进一步造成孩子退缩、封闭等状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