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章
备\孕\产期
6-9岁学龄童
0-5岁婴幼儿
10-18岁青春期
案例

依恋 除了物质,你更需要给孩子提供【依恋】 铸就一生

时间:2018-07-07 来源:非比儿童

养育真相,触目惊心

参加非比老师课程的人知道,有两个视频,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6个月的宝宝正全身肌肉紧张的张开小手伸向妈妈,妈妈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意图,自顾自地拿着摄像机高兴地叫:“笑一个,笑一个!”;突然宝宝面部凝固、全身僵直——“哗哗”尿了……妈妈更开心了,继续口里嚷嚷着“笑一个”;孩子尿完了,小脸上显出一丝笑意,全身放松了一下,又挥舞着小手试图让妈妈抱——可是妈妈依然执着地、坚持从摄像机里看宝宝,并不理会孩子的召唤……终于,宝宝放弃了邀请,翻个身,把后背和屁股给了妈妈的摄像机,并任妈妈怎样叫唤也不回头,妈妈这才终于无趣、知趣地关机了。 

    只有3分钟的视频,让观看的人感觉度日如年,好像在妈妈眼里的孩子就是一件玩具——这是一种面对面的“忽视”。

孩子的感受会是什么呢?

这样的行为被不断重复以后,

孩子会形成怎样的理解?

妈妈不知道我要什么,她总不能满足我,我只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孩子未来可能会感受到孤独,总有一种不被理解的感觉,与人建立亲近、亲密的关系也会觉得困难,生命没有意义。 

    另一个看起来欢声笑语的1分钟视频里3个月的宝宝与妈妈互动,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原来高兴的其实只有妈妈一个人,而宝宝是在迎合、惊恐、茫然的状态下无奈地承受着这痛苦的一分钟。在这里,我们看到孩子已经发展出虚假情感表达和认知。这个视频如果扩展到3分钟,在国际依恋研究协会的测量评估中,这样的模式可能在未来将是心理社会问题、心理生理问题风险的预示,妈妈需要接受指导。★

依恋模式是代际传承的,无需语言、更不要文字,仅靠妈妈给到自己的互动体验,就可以一辈辈相传下去。据国际依恋协会的数据统计,足够好的互动仅占1%,有风险性的互动却占20-25%。 

依恋模式 = 社会环境+代际传承+父母体验差异

依恋,首先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其次,大时代背景下交织着代际传承的影响。


内在:对于我国曾经历的战乱、伤亡、逃荒迁移的爷爷奶奶辈的创伤尚未抚平的不安全感;在颠沛流离中长大的父辈,又经历了文革和改革、下岗、养家糊口的他们,普遍认为“有好吃的先给孩子”是对孩子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即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也承袭于连饭都难以吃上的爷爷奶奶辈“饿怕了”传承来的生存焦虑(代际传承),父辈自出生就蔓延的那种饿的切身感受(父母的个人体验)。在您现在的生活中,是否有人依然会逼孩子“再吃一口“的行为呢?或者以物质满足表达“对你好”而躲避真正细腻的情感表达呢?物质,还是你的家庭核心么?


父母的重心,在哪里?

外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经济无比富足、网络无比发达,要会用电脑、qq、手机视频、微信互动——这些都是为了怎样不被时代淘汰,“不OUT”是每个现代人紧跟时代的脚步而努力的方向。您看,苹果、小米手机一茬茬的换机型,就有那么多的人提前等着抢购。在近十几、二十几年间,曾风云一时的诺基亚出局,新的网络电商在几年间就有取缔国美、苏宁之势……您不学习新的方式、不紧跟着填补设备,您都孤落寡闻的不好意思出门了,是么?


您是否想过:

在你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越来越丰盈富足的时候,

内在的精神需求靠购物能满足么?

未来,你希望子女是拥有财富还是拥有健康和幸福?

你除了在物质条件上去满足孩子之外,

你还能为他她做些什么?


你的养育态度、观念

你给到孩子的情感体验、亲子关系

是否还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呢?


既往不咎,现在开始

时代在进步,但老一辈的创伤还在;

挨饿的历史不在,但被饿和那些莫名的焦虑的感觉还在;

被打、被忽视的危险不在,但伤痛依然在,模式依然在,在互动中传递给孩子的危机依然还在。


依恋创始人Bowlby于1989年去世前一年提出

我们被最重要的人如何对待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在决定发展方向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很多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寻找可以修复依恋的对象。当他(她)一旦发现有对的人和对的行为互动,即可以帮助完成再塑,虽然很艰难。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传承、突破旧时代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科学心理学的帮助下成长自己,学习、适应怎样与孩子建立新型的、更适应时代需要的、良好的亲密关系,帮助孩子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就拥有未来的适应能力,幸福的能力。


为什么要建立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历史的儿童与非安全型的同龄人相比,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情感健康程度、自我韧性、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及注意集中能力。在学校通常受到老师更温暖、更符合年龄的对待;安全型儿童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欺负。

混乱型与之相对的是,在心理病理学上,混乱型依恋被证明是从婴儿期开始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回避型通常被看作是消沉、自大、敌对的,更容易引发愤怒;经常欺负别人。回避型通常与强迫型、自恋型及分裂型的问题紧密联系。

矛盾型通常粘人、被过度宠爱,受到幼儿式对待。经常被欺负。矛盾型依恋多与歇斯底里和表演型问题相关。


    对于心理专业人员来说,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都难免、必须要追溯到婴儿期童年期的依恋关系,这是可能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位置。

必须知道:

依恋不能修复,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促进、调整。

安全型依恋对人生起建设作用;非安全型依恋则要占用大量精力自我保护,发展受限。越早拥有安全依恋关系,未来越健康、幸福。

依恋不仅仅是陪着。依恋也不仅仅是理论;依恋还必须有体验、有感受,依恋是左右脑、身心灵合一的实操、传承。

    非比儿童心理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不论是作业不完成、注意力不集中、拖拉、分离焦虑、入园不适、打架、被欺负、甚至是偷东西、内向、不善言语和人际交往、自闭倾向、抽动、注意力障碍……几乎所有的困扰、症状和问题都与依恋关系和质量有关,找到依恋问题的根源进行调整,大部分问题得到缓解和消失——这让她意识到“依恋”是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