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
在线测评
一对一咨询
备\孕\产期
婴幼儿
儿童
青少年

6-9岁【幼儿园阶段的经历】对【小学生活】的重要影响

时间:2018-07-07 来源:非比儿童

在某年暑期 非比菁菁少年成长营 的第一周,学员们带着各自被环境塑造了的“他们”尽情展现着自己:(均为化名)


豆豆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是每次上课都怯怯的不敢举手发言,小金鱼更是紧闭着嘴巴,好像防备有人去撬开他的牙齿一样。小南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智商非常高,在一次上千人的角逐中进入前80名取得难得的学习机会,但上了2天试读就被退回了,原因是太没有规则感,影响纪律,还善于狡辩,影响正常教学,老师无法管理。他最特别的行为是每次举手回答问题时都说“我就知道你不会叫我,因为你不喜欢我!”谭杉也纪律不好,越不让做什么他越做,喜欢插话招惹同学,尤其喜欢讨好老师,但又不敢靠近,老师对他的反复行为没有办法,最后不仅嫌他麻烦,而且让同学也不理他来维持秩序不被打乱。而小咪则离老师远远的,有时老师说话声音高一些她就会全身紧绷,睁着大眼睛时刻盯着老师,有时写错了、写慢了,都会流眼泪,下课也不跟同学一起玩,经常一个人看书,可是上课却经常溜号,但一经老师提醒,马上紧张、哭泣——妈妈说她没事,就是感性,在幼儿园3年都是这样度过的,没关系,希望能帮助提高她的注意力。


经过收集信息和心理学评估,原来他们的这些表现都与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对幼儿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


豆豆、小金鱼和小咪的老师都比较严厉,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回答问题错了、或者做错什么事都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所以他们在课上宁可不说话,也不能说错话。如果做了错事,老师会嘲笑他们,不让同学跟他们玩,而同学们学会了这样“不理犯错的人”的方式以后,即使出了幼儿园回到社区,他们也会用“指责犯错的人,不理他”来对待朋友,由于在很多情况下这三个不知道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所以他们尽量逃避人群,不与同学接触,同时也很不自信(家长送孩子来之前并没有反应这样的情况,而人际交往恰恰是幼小衔接的重点之一,孩子以什么样的状态和人际模式进入小学,同学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对孩子的吸引力及在校表现,家长需要特别关注),这种不自信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而不说话则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小咪自4岁可自读图书,知识渊博,几乎通晓所有生物知识。老师对她格外重视,经常在她做错事时“激励”她:“我以为你多优秀呢,结果你连普通同学都不如,你太让我失望了……”放学后老师还会把她的不好表现告诉妈妈,回到家小咪还要面对妈妈的责问。这个老师陪伴了她3年全部幼儿园生活,最后小咪成了惊弓之鸟,竟然还被妈妈誉为“天生孟姜女”。小咪自我评价低,没有自信,极其敏感、焦虑,泛化到老师批评别人时她都会吓得哇哇大哭,甚至自己预设到要被批评,就开始痛哭。上课经常溜号,与现实脱节,常沉浸在自我幻想中。而妈妈却只看到注意力的问题,爸爸更是觉得孩子很正常,如果不是来参加学习能力训练,这么严重的心理创伤和行为异常根本没被发现,虽然这个状况是由家长和老师共同造成的。



谭杉其实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家长来求助的动因的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被同学孤立,无法建立伙伴关系。在访谈中了解到他在婴儿7个月时即入托在北京某著名幼儿园一直到3岁,都由张老师带大,亲如母子,正因为如此,他对幼儿园的感情比很多小朋友要亲,表现也就更随性些。但3岁时幼儿园来了实习老师,妈妈发现谭杉的胳膊上多次出现淤血现象,将此告发,实习老师被开除。但没想到张老师从此对谭杉的态度突然冷淡下来,不更事的谭杉一如既往的要张老师抱抱,可每次张老师都高扬起双臂,大声说:“你们看啊,我没碰他,你们给我作证啊,我没碰他。”拒绝再抱谭杉。3岁的谭杉在幼儿园跟张老师的时间远远大于跟妈妈的时间,他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在张老师的身上,但由于张老师自身没有正确看待实习生受罚的事情,家长告发事件让张老师突然意识到她与谭杉的“工作”关系,也可能随时面临危机——张老师心理应激没有被发现和处理,由于她的过分防御直接导致谭杉依恋关系受创!(这在心理卫生知识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非常常见和可以理解)。但对于幼儿来说,建立了近3年的安全依恋关系突然轰塌,虽然当时也造成了强烈的应激情绪反应,但家长以为他只是“太伤心”“不适应”而一带而过,他们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好起来,这个重大心理伤害当年没有被重视和做心理干预,同时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在养育过程中仅仅注重于孩子的吃穿住行和身体安全,忽略了与孩子建立良好、正确的亲子关系。


人在遇到挫折,每一次被伤害以后,都会发展出新的应对方式和自我保护机制,不及时调整,就会偏离轨道越来越远。谭杉的方式就是用各种方式折腾,希望获得老师关注,重新找回以前的温暖和爱。而此时无论他怎样淘气,张老师等也都不再给温暖,更不敢对他有要求,在模棱两可、想要又得不到的艰难困境中,谭杉发展成现在在小学令同学和老师躲避的现状,再现幼儿园的模式,如不加心理修复和干预训练,将成为他永久的人际环境模式,不仅影响工作等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同样受影响。



从表面看损失代价最大的是小南,他丧失了被优秀学校录取的机会。妈妈听小南说他在幼儿园午睡后起床晚,穿衣服慢,老师经常批评他,有一次竟然拿着剪刀吓唬小南说:“你不快穿,我就把你的衣服剪了!”妈妈还从其他家长处听说:“在别人孩子幼儿园照片的背景里有小南赤身裸体的被罚站。”老师的过激行为,伤害性的语言和画面可能都会长期的占据孩子的内心,不经心理干预可能会愤恨、郁结一生、噩梦连连。


在我的眼里这个孩子损失掉的是他对老师的信任和他在集体生活中正常表达和生活的经验。重要的是“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轻如鸿毛,他怎么可能听这样一位老师的教导呢?进而泛化为“所有老师都是敌人、对立面、我是排外的、我不好……”,他在集体中事事要求自己第一,如果不能取得,他就攻击获得第一的同学,不被允许后,就开始打自己,即使冷静的情况下,他也离群索居,不与同学有交往,美其名曰:“我比他们优秀,跟他们无法玩”——这是妈妈面对这样无奈的局面劝慰孩子时,孩子发展出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和不良的行为模式对自身和关系的伤害影响巨大,严重妨碍他与外界发展联系和社会化。智商再高,心理不健康,也不会走远路,而且脑路发达使他在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变异出更多的错误观念指导出更多错误行为,未来发展很可怕。当然,这个案例中妈妈的处理方式对小南形成错误观念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师没爱不成,老师有爱是不是也行呢?有个孩子由于在家获得不了父母的正确关爱,在幼儿园则表现懦弱。后来发现运动能力不好,可以获得老师额外的关照,自此所有运动项目都不能独立完成,必须要有老师辅助才行。这种以不发展运动能力的方式去获得老师温暖一抱的代价似乎有些太大了,这一切都是在孩子的潜意识层面运行,自己需要什么孩子的大脑最清楚,它会安排优先次序满足自己需求。幼师在不了解背景和潜在意义的情况下爱孩子,就成了滥爱,也是害孩子,虽然其根源还是在父母。


有的家长听说“老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学生会终生难忘”。深怕孩子受委屈,请老师吃饭送礼。


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这家孩子即使行为不端,老师也不好意思管理,就假装看不到。午睡时老师不叫他起床,孩子一觉睡到4点,淘气包不上课自然气氛好,问题被隐藏起来,家长也放心踏实,皆大欢喜。直到上小学适应不良,家长才从其他家长处得知,但为时已晚。【请客送礼解决的是关系问题,但不能解决的是孩子自身的能力欠缺问题。】而且,被特殊关照的孩子将面临更多的适应问题。


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模式,就是她与小学老师的模式,但是否适应,则需要看孩子的方式是否健康、有效和能促进发展的了。





看完这些案例,幼师们一定茫然了,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呢?这里非比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1、幼师应是教育行业里最重要、地位最高的职业。


一个婴儿从胚胎孕婴开始即与母亲产生联结,出生后藉由哺育进一步发展与母亲的关系,之后陆续开始认识家人及周围的人,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有熟悉的家人陪伴。3岁左右突然离开家人,进入幼儿园面对很多陌生人独立生活,这对孩子是一个重大事件。它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第一次真正进入“社会”,在此期间形成的各种认知、体验、感觉、感受将是他这一生跟外人打交道的基础,但这个基础的在下方是家庭关系。


而伟大的幼师们要把一个语言等各方面刚开始发育、甚至还带着尿不湿的小幼儿在3年间变成一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儿童确实不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年龄越小对人生奠定的基石作用越大,就其成就及对人一生的影响价值来讲,幼师应是教师中地位最高、收入最高、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大学教授指导的学生是层层选拔的精英中的极少数,而幼师是能给所有孩子奠定精英基础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不可或缺的一步,重要作用和普遍意义远远大于大学教授。



2、积极学习儿童心理学,幼儿园应提供补充新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


社会发展,科技知识发展,对人的认识也越来越精深,知识更新速度和全球信息共享化更促进各行各业的更新进步。幼师的在职培训需要得到重视。尤其面对低龄儿童的工作人员更要具备儿童心理学知识。有条件的园所可考虑与儿童心理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首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幼师做个人成长,检视成长经历,修补心理创伤,避免张老师的情况再度出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其次,设置专业人员定期与幼师开会答疑、督导、训练。最后可考虑专业人员进行幼儿观察活动,指导家长和老师的工作。


3、面对特殊儿童,站好本位,及时转介。


做教师很不容易,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问题爆发,也很容易把自己卷进去。老师解决特殊儿童可能会出现以下集中情况:


1) 根源没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可能是家庭的,老师代偿只能缓解一时;


2) 说教多了,失效。.没说到点子上,不是他需要的;他内心的惶恐、焦躁使他没有心思停下来;


3) 不是行为问题,是心理问题。老师难以识别和应对。


4) 学生对老师移情,对爱的需求和特殊照顾需求越来越多,超出老师能承受范围。


5) 有问题及时向家长反馈,尽快转介,避免耽误和累及自身。


对待一些特别的孩子,毕竟不是幼师的责任和强项,专业差别很大。一定要清楚当自己介入后,学生和家长都会产生移情,如果是负性的将极大伤害到老师自身,也会再伤害孩子。这是专业范畴,转介可使孩子尽快调整,也是自我保护。咨询师虽然也要承受很多委屈,有设置界定彼此,可以帮助来访者继续向前走,那是一个改变的过程。而普通幼师难以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并且双重身份本身就是一大困难,使自己和学生角色混乱,沦为替罪羊。往往问题没解决,双方受伤,还很可能被家长、社会解读为不尽职、方法错误等。





这里说一下老师的角色特点: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朋友关系、不是母子(女)关系。老师是导师,权威的,爱的,有界限的,有尊严的,被尊重的,这样的老师才有力量、才有能力去影响、带动孩子。




【老师是老师,不是妈妈】传统说,老师就像妈妈。但当妈妈有20个、30个孩子的时候,就算这个妈妈再好,也给予不了孩子渴求的完全的母爱。孩子就会失望,往往这样的孩子已经被亲妈伤害过了,这就又一次失望,对人更加不信任,自己更没价值,渴求爱的缺口更大。【如果母爱充足,谁也伤害不了孩子】





6) 特殊儿童的日间维护


老师的角色是把在团体中比较特别的、与大多数孩子行为不能一致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如何处理是家长的事,老师在保证校内正常授课的前提下,能做多少做多少。对于爱不足,其他人很难补,除非你真的能在这个孩子身上投入很多精力和爱,但他需求会升级,期间还会有很多状况出现试探你,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根本难以承受,但如果此时老师受不了逃跑,会使儿童再次受伤,这还没包括在过程中的应对和变化的技术,最终是两人都受伤、痛苦。记住:父母决定。


老师可以给孩子一个停留的港湾,有时在家长不给力的时候,多一个人关心孩子,关注孩子,对孩子来说总是一个支持,一份温暖,虽然不是根基,但也可以传达给孩子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如果发挥好重要第三人的作用对其一生也是起关键作用的!但这个尺度需要摸索。


老师一定要站好本位,适当爱。对特殊孩子积极关注,但必须界限清楚、一视同仁,可表达自己对犯错孩子的情感“看到你这样,我很为你感到难过,但我们的规定是这样,怎么办呢?”尤其要语言积极、规范,对事说话,不评判人格,“你这样看起来好像有趣,但在这个场合好像不合适,如果是在下课时我会为你鼓掌”。



7) 家长面对问题,要冷静、客观。


家长收到老师反馈,尤其是大班孩子不能遵守规则规范,不要急于掩盖、解释,甚至认为老师有偏见,而是要认真倾听、思考,条件许可要尽早找专业的儿童心理机构及时调整,后患早除,越早建立正确的关系模式和修复依恋关系受益越多,完全可以避免小学入学后成为老师同学眼里的“差生”。


孩子入学时的定位同样非常重要,后起之秀毕竟是极少数。并且修正别人对自己的观念和评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行为问题要格外受到重视,应予以关注和及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