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前的父母们请注意!
给孩子过度的保护可能会让你们反目成仇,这样的剧情出现在以“黑科技”为主题的英剧《黑镜》第四季。
剧集的开头很真实,一点都不科幻:
女孩和妈妈一起出去玩,一不注意小女孩不见了,妈妈疯了一样到处找女儿,几乎要精神崩溃。
所幸后来找到孩子了,然而从此孩子的安全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此时,一项名叫“大天使”的黑科技进入了妈妈视野——给孩子大脑中植入一个微小的物体,从此,家长就可以在ipad上监测孩子,包括孩子的位置,身体状况以及孩子此刻眼中看到的场景。
还有一个更“黑科技”的功能,可以把孩子眼前所看到的暴力、血腥、色情的画面打上“马赛克”,邻居家暴躁的黑狗变成了孩子眼里的一团“马赛克”,叫声也被自动消音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依然无法戒除这项黑科技,她通过黑科技发现未成年的女儿吸毒、怀孕,并偷偷给女儿饮食里面放堕胎药。最终她监控女儿生活的事被发现,母女两人产生争执。
讽刺的是,当女儿拿起ipad一般的设备痛击妈妈头的时候,马赛克模式开启,被打得满头鲜血的母亲在女儿眼里就是一团马赛克,所以女儿下手更狠了。
结尾,女儿离家出走,随便拦了一辆大卡车走了。妈妈半辈子担心的事,最终以孩子音讯全无收场……
抛开《黑镜》的黑科技表层,这个故事看上去很熟悉: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过度保护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后果可能不会如此极端,但是会造成的性格缺陷,比你想象得更严重。
非比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儿童心理临床专家,为我们讲述了三个“过度保护”后果迥然的故事。
她的“无害”可能会害了她
——————————
豆豆出生后,爷爷从县城的老家来到北京帮助爸爸妈妈照顾豆豆。爷爷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每天都给豆豆穿得非常整齐干净,让豆豆每天都像小公主一样美丽。出去打滑梯的时候怕把衣服弄脏了、放在地上怕孩子摔倒了划伤手……只要出门在外,爷爷常常不辞劳苦地抱着豆豆。
后来,豆豆的妈妈想到这样会不会阻碍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呢?豆豆妈妈就告诉爷爷不要怕脏,要让孩子去玩耍,豆豆终于可以玩滑梯了。
可是,爷爷又担心别的小朋友会碰撞了他,当有别的小朋友过来的时候,爷爷就会把她抱起来,避免只有两岁的“小豆豆”被小朋友撞倒。豆豆就这样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长到3岁,进入了幼儿园。
进幼儿园并不顺利,豆豆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哭了一个月,虽然幼儿园就在自己家的楼下,家里人从窗户就能看到豆豆在园子里的活动,可是,她依然不愿意去幼儿园。全家人也对他很不放心,常常在窗户看她,回来问她为什么你不做操呀?为什么你不跟小朋友一起去玩啊?
虽然豆豆不跟小朋友一起活动,别人唱歌跳舞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呆呆地站着,但是她把这些都记在了脑子里,回到家里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家长们都夸豆豆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一个有心计的孩子。
转眼,豆豆该去上小学了,可是她拿笔写字的能力还不行,写出来的字七扭八歪而且速度特别慢,与人也不会打交道,常常默不作声,妈妈很担心她在学校里被欺负,但除了告诉豆豆要跟别人多交往,有时也带着她在外面跟邻居的孩子或者朋友的孩子玩,可是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帮助孩子与同学建立起比较紧密的朋友关系。
正像妈妈担心的那样,豆豆在班里面是一个极其温柔,是个淑女型的乖孩子。她从来不与同学们争抢任何东西,也几乎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人拿了她的东西,她就任他们拿走,有一次妈妈刚给他买的水彩笔被同学借走了,再也没有还回来,妈妈很生气,逼着她去向那个同学要,可是要了好几次都未果,这盒水彩笔就被那个孩子用了一学期都没有还。
豆豆的东西就是公共的东西,似乎成了孩子们同学们的共识,既使当着妈妈的面,其他的孩子想要豆豆手里拿的东西,豆豆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别人, 她说“无所谓呀,只是一个东西吗!我不要了。”这样完全的大公无私让妈妈感到很头痛。但是却因为她的“无害”,被同学们评上了“优秀学生”的光荣称号。妈妈却觉得孩子很委屈,她不想让孩子这么老实的被别人侵占一辈子,妈妈希望改变孩子,让她有自我主张,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
来到成长营时,特别会忍让的豆豆已经是一个10岁亭亭玉立的姑娘了。但是在成长营里却与众不同,她几乎不与其他同学玩耍、交往,只是一个人静静的靠在墙边站着。当大家热火朝天的做游戏的时候,她也是远远的看着,有时也会有渴望的眼神,但无论怎样邀请,都不参与,就像她小时候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一样。
当同学们中午饭后横七竖八地躺在垫子上休息、看动画片的时候,她依然站在那里不动。即使别人都睡觉的时候,她依然瞪着眼睛看着,像一只警惕的小兔子,随时准备逃跑和反抗。其实,她看起来很无助。
豆豆行为背后的心理学解读
忍气吞声型过度保护
豆豆的爷爷是一位比较焦虑的老人,在家里白天都要挂上窗帘,担心被别人偷窥的人。不知是因为从单纯的县城来到北京的缘故,还是自身就比较胆小怕事的性格因素,总之爷爷在处理纠纷上的做法就是宁可自己吃亏,忍气吞声,也不去理论、主持公道。
豆豆长期在这样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形成了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但这个方式最令人担心的是到了青春期发育以后,女性的魅力是否会让孩子面临身体被侵犯危险呢?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教孩子无止境的宽容就等于教他们纵容。就像那名无理霸着彩笔不还的男孩一样,你的“大气、不计较”会被错误的解读为“好欺负、没关系、你可以继续得寸进尺”。
这些状态的形成,虽然和从小不与小朋友打交道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并没有与家长建立起来真正的依恋(安全感)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就没有安全感,出去到外面的世界,更觉得其他人是可怕的。
从幼儿园就表现出的僵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心理发展水平被阻滞在那个阶段,所以即使年龄增长到10岁,但心理却没有成长,依然如3岁在幼儿园时所使用的保护自己、应对陌生环境的状态一样,一直没有进步。
家庭环境优越就会培养出
“凶巴巴”的女王吗?
——————————
小丽是一个厉害的丫头,她可不像豆豆那么懦弱,她会强烈的表达自己的不满,样子看起来凶巴巴的。她也会经常找老师告状,说哪个小朋友打她了、撞她了。看起来都是别人的错,但她似乎总是成为别人攻击她的“对象”,她为什么总是受害者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攻击她呢?她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却很难找到原因。
在成长营中,凶巴巴的小丽刚开始的时候叽叽喳喳的象只快乐的小鸟,很快就开始与同学有些小矛盾。之后,她变成了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当自由活动的时候,她就拿本书靠边坐下来,不再出声,因为减少了与同学们交往的机会,所以摩擦就少了很多。
看起来小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其实不然。即使她去看书了,不和其他同学交往,她依然会被欺负,会告状。
小丽行为背后的心理学解
简单粗暴型过度保护
小丽看起来自小生活优越,被父母娇宠,物质非常丰富。实际上她爸爸妈妈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难得一家人相聚,所以要不就是爸爸妈妈以她为中心,全部都宠着她、按照她的意思行事;要不就要被完全不顾及她的想法,而要按照爸爸或者是妈妈的方式行事。
小丽和父母不同常人的互动所养成的行为模式,用到与普通同学的交往中就显得不合时宜,难以融洽相处,决定执行型的交流互动方式,因为其中缺少了你来我往的商量过程,使得小丽没有体验和形成说服、接纳、包容等谈判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建立相应的心理功能。
另外,由于生活中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没有对危险情境的判读能力,当别人在打闹的时候,小丽却紧挨着他们看书,导致被撞到,并不是别人有意欺负她。
家长到底是在保护孩子
还是保护小时候的自己?
——————————
果果是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里常常被老师批评,为此妈妈还向园长告了老师的状,虽然园长做了处理,但妈妈还是不甘心,在孩子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妈妈把园长大骂了一顿。妈妈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很大的委屈,担心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在成长营中的果果看起来是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因为他一对老师不满意,比如老师对他有要求的时候、他随意破坏不遵守规则的时候、他想要什么或者不想做什么的时候……都会对老师说:“我告我妈!”
果果的这种行为一方面让老师很无奈,另一方面也会让老师心有余悸,毕竟把家长牵涉进来以后,很多正常的教育、引导工作将面临家长的“审阅”“指摘”,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缠不清的矛盾,但对于果果的一些确实是有问题的行为,老师到底是该管还是不该管呢?有没有必要因为要纠正孩子而得罪家长,给自己找麻烦呢?可能还会引发完全没有必要的纠纷、被家长大闹而影响名誉呢?
果果行为背后的心理学解读
心理阴影型过度保护
果果的妈妈因为自己从小是在幼儿园住宿过一段时间,那段非常不美好的经历让妈妈对幼儿园和老师始终难以释怀。妈妈未经处理的创伤会时常被儿子的事情,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场景等刺激无意识地唤起,从而把对幼儿园老师、管理者的愤怒激发出来,并投射在儿子幼儿园老师的身上。
那么,20年后在为儿子的事情在与园方沟通的“妈妈”其实是两个人,即“儿子的妈妈”和“小时候的妈妈”的妈妈,沟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儿子的事情,还有“小时候的妈妈”的事情。
妈妈的创伤带来的看起来是在保护儿子,其实是在保护儿子和保护“小时候受伤的妈妈”。这就形成了“过度保护”,这种不客观的过度保护被孩子利用于助长自己的自大、全能感,用以威胁老师达到自己不遵守规则等等目的,限制了老师的正常教育引导工作的开展,更影响了果果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