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
在线测评
一对一咨询
备\孕\产期
婴幼儿
儿童
青少年

儿童心理咨询:阳光抑郁

时间:2018-12-23 来源:非比儿童
一、当代的孩子与我们做孩子时不同,“我小时候”已经永远过去,“你”和“我”是不同的。
     现在处于青春前期10岁及以上年龄的孩子父母大多是70年代生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四个现代化”阶段,物质不丰富,大多家庭有2-3个子女,父母们忙着建设国家,争劳模促生产,基本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我们基本属于自动自发自觉自然成长,当时学习的压力并不大。但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工作不包分配、合同工制等新的工作政策,铁饭碗被打破;“应聘”“面试”“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工作选择既为这一代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这一代人面临了前人所没有的生存挑战。突然从来不被重视的学习一下子变得很重要,因为学历成为衡量人的通行标准。但此时再学也悔之晚矣,所以太多人留下了这个遗憾,更留下了”唯学历论“的思想观念的基础。很多人在改革开放后蓬勃的经济发展、技术发展中边干边学,不甘人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知识改变命运”在很多年里成为举国上下公认的价值观。“学习”造就了很多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
      很多人为自己曾经的努力洋洋自得,喜欢回顾过去,喜欢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去套现在的孩子,喜欢说“我小时候#¥#&……”,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看待为是自恋,完全忽视当前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独生子女的社会现实,一厢情愿的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并生硬的将孩子放到自己的脚本里当配角,试图让孩子复制自己的历程,企图通过孩子来改变自己故事的命运结局,通过孩子去治疗、打开自己的未尽事件——所谓心结。这种代偿是无意识的,很普遍、经常性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经心理成长或心理专业训练,难以觉察。所以,即使您有,也不必自责问题是,很多人以为别人有,自己没有,去指责别人。其实,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中修补着自己,怎可没有呢?只是,我们要时时提醒、觉察自己现在的决定、想法、语言、要求、方式、方案、目标……是我的,还是孩子的,真的是他的需要么?这样做真的是对他好么?(而不是自己以为的为孩子好)。 即使孩子此时年龄小,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依然要考虑到现代社会现实,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态度、尊重的行为去对待。
       以上论题展开说一定很大,而且会有诸多人来补充,但目前讲这些是希望能够说明:所有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又无可回避地受到社会大环境及自身经历影响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局限,不仅要学习摄入新的教育观和方法,更要成长自己的内在,了解自己真正的行为动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区分开“自己”和“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健康成长。——但,这做起来却是非常艰辛,但如果不开始去成长自己,可能就永远没机会认识自己,放开孩子。分不清你的我的,就会纠缠不清,途中就好像西天取经般艰险。


二、认识青春期,家长提高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由于性激素分泌促进生理高速发育,身体外型更趋近于成人,他们开始追求“成人化”的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但大脑计划协调发育尚未完成、考虑不周又行为冲动,心理发育和经验不足都使得他们还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想法和现实有很大差距,那种状况就是“说得出做不到”或者是“想得美达不到”的境界,但成人化的追求又使得他们拒绝指导,拒绝评判,因为这会使他们感觉自己像个孩子,他们希望得到尊重、独立和有成就感,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探寻生命意义,寻求人生价值。青春期是人生第二个逆反期,表明这个少年开始走向成人。看逆反是最容易判断青少年心理发育是否进入青春期的一个表象。
      青春期是对亲子关系的重要考验期。如果遭遇到妈妈的更年期(现在都提前到40余岁)则更加艰难,很多鸡飞狗跳。青春期期间,如果家长自身是安全型家长,则会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如果是回避型家长也会任孩子所为,至少不会冲突矛盾,孩子会有较大的自我空间;如果是矛盾型家长则忽冷忽热,让孩子无所适从,啼笑皆非,也会矛盾重重并危机四伏;但如果是自身就比较急躁、强势、混乱型的家长,则孩子欲说无门,或委曲求全或离家出走等抗争,而委曲求全者似傀儡或家长的影子,即使世俗看来多么幸福,但自我的丧失依然让他感不到幸福快乐,青春期不反抗,后除非遇到特殊事件或参加心理成长训练,否则自我难现,而更可能心理发展阻滞;以离家出走或更极端方式表达抗争者则有强大的内在力量,但因缺乏经验和考虑不周而险象环生。而另外一种家长可能由于自身小时依恋关系等问题,在无意识层面需要大量补爱,过于自恋自卑,在小家庭里无意中形成过度依赖关系,使3口人角色混乱,其中尤其使孩子承担了过多爱护家长的责任,孩子担当了本应由家长的家长承担的那部分任务来反哺父母,而无法实现自我,也同样使孩子迷茫,且青春期生理带动心理发展的冲动又要去实现自我,现状又不知如何面对与解决,无法表达,或者根本不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束缚,而潜意识里又要求自我解放,则会造成其内心巨大冲动,以至于采取决绝之举。背着父母生活的孩子,大有人在,只是可怜其家长可能还在指别人项背而不自知吧!家长心理成长是多么重要,而此知识又是多么的需要被普及、理解和应用。(要在家庭关系测试和养育态度中了解,参加家长成长小组也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方式)
     此一时期就是一个人生极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自我凸显、行为巨变、学业压力、母亲的更年期、自身的迷茫困惑、如果逆反又牵扯出家长需要“被尊重”的心结问题情况则……,家长不仅要无私的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尊重,更要恰到好处又不露声色的引导,确实是难为家长了。
      现代信息发达,孩子们普遍见多识广,思想有深度,有个性,有哲理,不是家长可能“控制”的,此一时期出现任何不测,也是情理之中。但孩子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也可说是测中有定啊。

阳光抑郁:12岁少女陨落的思考

三、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基点是价值观,孩子不是家长想象得那样坚强

     价值观是指导一个人态度、行为的基础。在工作中,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往往与对一件事的认识有关。看问题的认识来源于家庭、伙伴及社会。
     家庭常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重中之重,其次是学校环境和同学伙伴的态度,最后才是社会,社会可能更多的影响是父母,而对孩子来说则微乎其微。即使是阅读、影视作品等,也是由家庭、伙伴主导影响的。其中是否积极向上对孩子的价值观和看待世事影响巨大。
     看起来像个成人的青春期青少年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对世间充满了好奇,有憧憬和期待,他们的内心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压力大的社会滋生了太多的成人抱怨和焦虑,如果都不加择选的倒给孩子,孩子能对这个世界抱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呢?如果人间是如此的不公不堪不美,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人天生就是来斗争奋斗的。
     在我的文章里有一篇案例是讲家长给5岁的孩子看《指环王》电影的,妈妈还曾对我的质疑嬉笑说“没事,真的没事。”而事实却不是家长以为的这样。
     家长们常常在无意中拿自己的感觉去评估孩子的感觉,以为自己没事,孩子就没事;看到孩子笑了,就以为孩子很快乐;听到孩子说愿意,就以为孩子很喜欢;甚至还很享受身在其中孩子的反哺行为,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的巨大压力和影响,能对天说“不"需要很大的勇气!
     曾经有位妈妈高兴地夸自己帮孩子改作文取得了好成绩,孩子夸赞自己改得好!孩子表扬妈妈做得好,表扬妈妈剥夺了自己的权益,难道孩子也同样表扬自己可以不用做了么?“表扬妈妈”本身可能就意味着妈妈需要肯定,所以我要这样做,在心理学上讲孩子内射了母亲的需要,并按需求做出来满足妈妈,但,孩子的自我在哪里?孩子是为了满足妈妈来到世上的么?说到这里又牵涉到家长的自我成长。
到底是你,还是孩子?
     如果家长时常感到焦虑、悲观、忧郁、抑郁、愤怒……请尽早寻求心理援助,而不是把这些倾倒给家人或者孩子,孩子在“自我”没有出来以前,一方面会完全摄入家长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未成年的孩子也没有能力去抵御成年人积累了很多年的情绪,甚或是创伤引发的强大的负性攻击,不仅会被极大的影响、认同这部分不良的东西,而且孩子有可能去完成成年人分裂出的、未完成的那部分行为,就是替母代偿,这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有大量案例。

@淑兰起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他们独特的存在智慧。成年人以自己的视角,在自己的愿望驱使下,眼睛看着自己的目标,脚下行着自己的节奏,期待着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与快乐,如此状态,与孩子完全是两个世界。要求孩子以父母的视角,受父愿望的驱动,看着父母的目标,按父母的节奏,使父母得到成就与快乐------完全无视孩子本身的状态,把自己的责任推压在孩子身上,这实际是一种婴儿期未分化的状态:我的愿望就是你的愿望,满足我的愿望是你的责任,妈妈! 父母们因为自己成长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愿望与行为状态,以成人之力去压迫和剥削孩子,阻碍孩子的正常成长,把孩子的正常状态标签为问题,又再一次把面对自己困扰的责任推给孩子,自己因此少了压力,找了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来遮掩自己的不足,这样做,又错失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接纳现在的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生命的光辉,善于享受自己生活的快乐,为自己的独特人生欢呼。只有完全承认了自己的一切状态,真正为自己骄傲,才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益者,并能时时感受到陪伴孩子喜悦以及自己因此获得的成长。


四、依恋关系不是黏在一起,安全感不仅孩子需要,家长同样需要
      爱,不只是拥有,更不是粘着,好的安全感表现在孩子可以离开父母去探索世界,而又不用担心父母抛弃自己。很多孩子不去幼儿园不去上学,更多的是依恋关系有问题,父母或是对孩子不能放手,呵护备至,孩子不能独立面对新环境;或者依恋关系本身没有建立起来,孩子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不敢离开家庭。前些日子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不去入园而预约咨询,后来又因为孩子同意去了而取消咨询,其实这里面都有潜在的原因,如果有机会帮助孩子梳理和完善亲子关系,可能对孩子更好。去上幼儿园只是表象,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它可能只是暂时埋起来,但会在其他时间或事件上再显现,就是心结没解。
      健康的青春期青少年此时开始关注外部世界,结交伙伴朋友,形成小团体,有小秘密,很多话开始不跟父母讲,而同时伙伴又是他们一起去冒险及互相支持的力量来源。此时父母学会放手是合时宜的,如果家长感到焦虑和不安,那是家长自身的,需要成长,而不是孩子的,也许您之前并没有给孩子培养出独立行走的能力,那就现在开始培养。您对此不安,也是对不自己的不信任。家长没有安全感,就不可能给孩子,所以家长同样需要安全感重建。家长需要通过自身心理咨询、成长处理。

     从小学3年级左右,孩子就需要有自己的秘密了,给他一个带锁的小抽屉、带锁的小日记本,都是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开始。而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则是长期、系统、潜移默化地事情。家长相信孩子的前提是要做到,并相信自己。 跟踪、限定时间、形影不离都是捆绑孩子起飞的枷锁。如果青春期孩子家长仍黏在一起,精神分析中称为共生,格式塔学派认为是过度融合,最好通过心理咨询诊断是家长的,还是孩子的,各做成长。一刀切的即刻分离,在翅膀没长齐还不会飞时把小鸟踹出窝,一样可能形成心理创伤和其他意外。而此种情况更多的可能是母亲的状况,依然是母亲需要成长。
      青春期的人际重点是是否有稳定的伙伴关系,可以无话不谈,而家长不必知道其谈话内容。


五、家庭教育是否均衡,看父亲在家庭的作用
       在三人家庭中,孩子在56岁的时候会经历俄狄浦斯期,就是对异性父母亲近而排斥同性父母,这是孩子从2人关系发展到3人关系,脱离母子共生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化的雏期。由于多种原因,这个时期可能会被阻滞而延后,比如我的孩子由于大班和小学前三年住宿,所以没有发展,后来经过几年修补母子依恋关系至今安全感似乎得到了建立和修复,她开始把注意力转到父亲身上,并且爸爸在我的带动下,现在已经可以很好的与女儿交流互动,尺度和方法合宜,也能给到孩子极大的支持,对我是非常好的互补,此时我们的3角型似乎很稳固和角色间的不可替代。按一般心理规律来看,当孩子发现同性父母不能替代以后,他的注意力会外移,比如去寻找恋爱目标,在中国谈早恋色变,但在国外,这是孩子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可替代,如果父亲能发挥重要的影响,即使母亲在教育上有偏差,或者对孩子支持不够等,父亲依然可以给孩子代偿和支持, 而不至于把压力和鸡蛋都担在一个篮子里。但如果父亲参与,却错误的与母亲融合状态,则孩子更加艰难。


六、青少年不仅需要空间,也需要引导和方法
        由于青少年大脑发育还没有完成,自身经验不足,而行为冲动、思想上又隐秘的特点,作为家长难以真正了解和引导,况且家长本身可能就是推波助澜的因素,所以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淤堵疏导是必要的,而认识情绪情感并管理好,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并表达出来更是健康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不仅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普遍心理健康知识贫瘠,社会广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即使屡次出现状况也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更无从借鉴和预防。而在社会所有需要心理急救的群体中,尤以儿童青少年更为急迫和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心理建设情况的改善、懂得认识自己情绪情感并管理好,不仅可以使他们获益当代,更可以获益未来。而在眼前最重大的意义则是帮助他们认识和表达自己、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提高觉察、建立自我、获得支持和能量是一种能力。(为此,我们特意将年末的“学习动力训练”改为“心理成长训练”,因为我们认为认识资源,获得支持更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的基本能力,招生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8494b0102e240.html


           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心理学只是解决心理问题,其实这是非常狭隘的对心理学的认知。
心理学涉及几乎所有儿童、青少年成长所需方面。如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思维、记忆、语言;能力(含智力)、人格、情绪、情感、动机及大脑生理基础、心理健康和问题、社会心理等,全部属于心理范畴,也就是说心理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全方位成长。做教育,有心理学背景能更好的挖潜和顺应天性。
          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知识,在生理,心理基础上培养、发展能力,健全人格,不仅是自然成长过程,也需要科学引导和方法 论语·子罕 》中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实,指结出果实。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抽了穗而没有结出果实。比喻人有好的资质,也未必有成就。引导是给迷茫指出方向。但引导绝对不是说教。

七、家长需要改变交流方式、提高自我成长
       对待青春期少年,不能用以往对待小儿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改变交流方式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家长爱孩子毋庸置疑,但是否会爱、爱好、爱对,爱得对方舒服,有未来有成就,真的是不低的要求,而其中最最需要界定的却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在你的潜意识里,爱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孩子?
    在实践中,家长的自我成长并非是听听课、看看书那么简单一味地摄入而不加客观分析及结合自我状况,只会让情况更加复杂而难以辨别也就有很多看似前卫、教育理念先进的父母却越来越多的培养出问题孩子。而有些父母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喜欢外归因,不是找老师、学校的问题,就是怪孩子不好,而不知道家庭、父母才是动力之源。现代心理研究发现问题孩子50%是天生,50%是后天环境,即使天生的问题儿童,我们依然会用100%的努力去换取孩子的健康,只要全力以赴,就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就不妄为父母,不是么?

            在《生母养母的战争》中,大女儿在学校演出,妈妈在看演出的过程中因为收养来的弟弟的哭闹而只得中途退场,散场后大女儿情绪激动地向爸爸哭闹、抱怨不应该带弟弟来搅局,爸爸极力解释,最后女儿终于爆发出:我其实是希望妈妈听到我的歌声……”
           夜晚,妈妈来到女儿床上搂着她轻轻说:妈妈看到你的表演,我为此感到骄傲,,,我都做不到……”女儿幸福的被妈妈搂在怀里,释然。
      ——这里女儿最后的那句话我其实是希望妈妈听到我的歌声才是她愤怒情绪的来源,但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
          而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如何能知道、了解自己的情绪从哪里来,又如何能表达出来,以及最后获得支持来实现、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要经过系统培训和训练,在国际上表达类似能力的专业名词是心智化能力(当然不仅仅如此),是当前国外最流行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成年人经过训练后可以提高心智化水平,而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最佳时期,在成长关键期学习训练将事半功倍。
            读懂孩子,读懂自己。 表达真正的自己。

 第8期 <wbr><wbr>非比格式塔(完形)成人心理自我成长小组招募
第8期 <wbr><wbr>非比格式塔(完形)成人心理自我成长小组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