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如果在没有接受到爱,没有接收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是重要的人,亲人是关心他爱她的,他没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他对生活生命都会不珍惜,甚至会自虐、自杀、自残。那些习惯不是一下子改变过来的,所以你要跟孩子怎么样先去建立依恋关系是重要
问:不命名、不贴标签的话,我们怎么能觉察到一种情绪?如果我意识到一种感觉,似乎在它一出现,我就立即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了。
无关宗教,只有关于爱、大爱,爱自己及身旁的人,可以沉淀心灵,帮自己内省和察觉,唤醒我们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力量,迎接爱与幸福,真正的、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做自己……一部给自己和所爱的祈祷著作,试试吧
当一个因早期有某种缺陷而导致神经质需求的人,在面对他熟悉的某个人的某些“优势”,正好对应了他极度需要而又不存在的方面时,心理上会产生被否认的妒忌,你有木有?妒忌,你有木有?
很多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的人都会说「我以后绝不打我的孩子」,但是,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成为父母之后,很大程度上会依然会沿用自己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法,用体罚来教育下一代。即使他们明白自己不应该这样做,或者自己也非常痛恨这样的做法,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情况也【无计可施】。
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投入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却经常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的孩子,会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丢三落四,感觉好像总是心不在焉,有的还会在面部表现出不自觉的抽动,比如频繁的眨眼睛、吸鼻子,或者脸部的某块肌肉不受控制的抽动,有的会不自觉的发出一些声音,甚至会骂人,这些都是由内在紧张的情绪释放出来,带来的身体症状表现,称为“抽动症”,这是非常普遍的儿童心理问题。
据国外心理学研究,以及我们在婴儿观察实证中看到,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幼儿期的亲子关系状态将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年龄越小,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作用影响越大。